一篇优质的讲道能够鼓舞人心,滋润干渴的灵魂,这是每位在教会讲台事奉的牧师和传道人的期望。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在预备讲章时常感到挣扎,不知如何将信息讲得既有深度和广度,又能切合会众的实际生活。
最近,一位在北方服事二十多年的沈牧师分享了他的讲道心得。他提到,一篇好的讲道不仅要有清楚的主线,还得讲得有互动、有内容、有经历,背后也要有扎实的神学基础。最重要的是,讲道人要反复练习,才能让信息更有感染力,也更贴近听众的生活。
一、讲道要有亮点和设计
讲道要有清晰的主线。讲道人需要用一根线将散落在地的“珠子”串起来,使信息更具亮点和层次。
沈牧师说:“如果你要讲‘敬畏耶和华’这个主题,那一开始就不要急着讲道理,先抛个问题出来,让大家心里有个‘钩子’。比如,我会问:‘弟兄姐妹,敬畏耶和华,到底有什么好处?’你看,这一问,大家的注意力就集中过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回到圣书经文本身。我通常会请大家一起读一节经文,比如箴言十四章二十六节:‘敬畏耶和华的,大有倚靠,他的儿女也有避难所。’然后我就讲:‘你看,上帝给敬畏祂的人两个应许——第一,大有倚靠;第二,儿女有避难所。’”他说道。
“你想不想得到这样的祝福?如果想,你就得先明白,什么叫敬畏耶和华,”他说,“我通常会说,‘敬畏,不只是害怕,而是你心里有没有把上帝真的当作上帝。祂说的话你听不听?祂要你做的你做不做?’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只讲理论,赶紧举例子。”
于是他讲了一个圣书中的例子:“你看扫罗,他知道大卫是上帝拣选的,却还是追杀他;而大卫明明有机会报复扫罗,却说,‘我不敢伸手害耶和华的受膏者。’这两个人一对比,什么是敬畏,马上就明白了。”
“然后你要把这个真理拉到生活里来。”他喝了一口水后说道,“我会讲:‘弟兄姐妹,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这样?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其实都能看出你心里有没有敬畏上帝。你瞧不起别人,随意评价人,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见他是上帝所造的。另外,当我们在生活中随地扔垃圾、闯红灯、乱进人家禁区……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其实是你心里有没有把上帝的教导当回事’。”
讲到这里,他把杯子轻轻一放,说道:“最后,我一定会用上帝的话语来劝勉大家。我会说:‘弟兄姐妹,你要知道,如果我们不敬畏上帝,祂的应许就与你无关;但若你真的敬畏了,连你走路、说话都会不一样。你不会随口骂人,不会随地吐痰……因为你知道,敬畏耶和华的人,什么好处都不缺!’”
二、故事讲道的关键:善用反问,引导听众思考
“如果在讲道当中没有反问,听众就不会主动思考。”谈到信徒听道中常见的思维惰性,沈牧师提出,讲道人必须有意识地在信息中设问,刺激听众思考。他指出:“只有当他们脑中有问题,整篇讲道才不会流于表面,也更容易被记住。”
在举例时,沈牧师换了一个方式:“比如讲‘水变酒’,你可以试着问:‘为什么耶稣的第一个神迹不是死人复活,而是把水变成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还可以问,马利亚说‘酒没有了’,耶稣却回答‘我的时候还没到’,那祂所说的‘时候’究竟是指什么?’前一分钟‘还没到’,后一分钟‘却成了’,这值得我们细细思考。”通过连环设问,他鼓励讲道人将听众一步步引入经文深处。
对讲道结构的安排,他提醒讲道人:“别一篇道讲七八个重点,结果大家一个也没记住。”他摊开手掌比划着说:“不如聚焦一个核心点,从不同角度去展开,搭配经文解释、真实例证和互动提问,把一个点讲深、讲实。”
“这样,听众听完不仅能记得住,也能真正被造就。”他补充道。
三、主题式讲道:讲道人要有神学根基并要控制讲道时长
要有扎实的神学根基
对于主题式讲道,在讲道中,讲道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神学根基。例如,讲“复活”主题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是复活”;讲“因信称义”时,我们则必须吃透《罗马书》和《加拉太书》。
“年轻的讲道人,一定要有扎实的神学根基。”沈牧师语气坚定地说:“否则,如果我们不明白圣书,我们的信仰和服事就很容易偏离真理。”
他回忆起曾遇到过一位传道人。“他为了去以色列传福音,借了很多钱。”沈牧师摇了摇头,“结果在那边没待多久就回来了,不但把借来的钱全花光了,也没看见传福音的果效。”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传道人的家人也因为他的行为而深受困扰。“他家人都被他的‘为主大发热心’搞得很无奈,”沈牧师补充道,“但他自己却完全不能理解,他来我这里问‘为什么我的家人不理解我呢’,他觉得自己是为主献上一切了。”
“其实,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明白真理的表现。人若没有真理作根基,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情绪化的偏执,反而让人跌倒。”
如果我们不明白圣书,就容易引发错误。耶稣曾两次责备人说:“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明白圣书。”可见,正确理解圣书是讲道的关键。
控制讲道时间,留下悬念
“一场讲道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四十分钟以内。讲道就像做一道菜,四十分钟刚刚好,再继续煮就需要加水,味道就会淡了。”沈牧师说道。同样,讲道如果拖得太长,会影响信息的感染力。因此,讲道最好的方式是在合适的地方结束,并且留下一个悬念,让听众期待下一次的讲道。
四、讲道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打磨成精品
“一篇道反复讲才能不断优化,使其成为真正的精品。年轻的讲道人,一篇讲道至少要讲五遍。要到不同的地方反复讲,在实践中打磨出真正的精品讲章。”沈牧师建议道。
他坦言,自己的讲道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自己讲过的重量级讲道大概有三十篇,能拿得上台面的讲章大约有三百篇。”他补充说,“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操练。”
谈到如何帮助年轻讲道人,沈牧师提到了丁弟兄的故事。他回忆道:“当时丁弟兄正在神学院读书,每天早上都在练习讲道,可还是觉得自己讲得不好。”
有一天,丁弟兄前来请教:“沈牧师,我该怎么讲好一篇道?”沈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现在有几篇讲章是精品,拿得出手的?”丁弟兄愣了一下,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好像……还真没有几篇。”
“那你就从现在开始,一篇讲章至少讲五遍。”沈牧师鼓励他,“不断去练,不断去讲,时间久了你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品讲道。”
几个月后,丁弟兄带着喜悦的语气告诉沈牧师:“我现在总结出了八篇自己的精品讲道了!”随着不断操练,他的逻辑越来越清晰,讲道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我们由此可知,一篇好的讲道绝不是一次成型的,是在一次次实践中被打磨出来的。只有经历过这些过程,讲章才能真正成为影响人心的信息。
五、年轻讲道人需要先吃透圣书,再累积生活经历
沈牧师表示,如果我们想要预备好一篇讲章,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圣书,让上帝的话语成为讲道的根基。其次,讲道需要融入生活经历。
“首先要把圣书吃透。”沈牧师喝下一口茶水继续说:“现在的年轻人讲道,常常缺少生活的历练,这个没办法,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有些东西不是从书本上能学来的,只能在经历中体会出来。”
他进一步解释道:“有些真理是要‘意会’的,不是你看书就能明白的。如果缺乏亲身经历,讲出来的道和真正走过那些路的人讲得是不一样的——你讲是一回事,我讲又是另一回事,因为那是从生命里流淌出来的东西。”
讲道的力量来源于生活经历
知识和经历的差别直接影响讲道的感染力。如果我们讲如何做一位母亲,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理论知道方法,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养育孩子的经历,所讲的信息就缺少深度和力量,也无法撼动人心。
“如果我们讲‘上帝是供应的上帝’,但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缺乏,仅仅从理论角度去讲,讲道的分量真的不如那些亲身经历过上帝供应的人来得有说服力。”沈牧师说道。
他分享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有一位传教士,曾经历极度的缺乏。家里一点食物都没有了,但他仍然带着家人,凭信心摆好了碗筷。虽然碗里是空的,他依然相信——上帝会供应。他带着全家一起做谢饭祷告,感谢上帝赐下丰盛的供应。”
“就在祷告刚结束的时候,门外突然响起敲门声。有人带着奉献的食物来了。上帝真的预备了!你说,这样的见证是不是比我们讲一堆神学理论更能打动人心?”他哈哈大笑地说道。
年轻传道人如何弥补生活经历的不足?
沈牧师说:“年轻讲道人虽然缺乏一些经历,但所讲的知识和圣书真理必须讲清楚。正如很多基督徒有时听道心里没有太大的触动,只是知道‘讲了些什么’。”
“但是没有关系”,他接着补充道:“可当他们真的走到人生某个关口、遇到挑战时,上帝就会让听的人想起那一天你所宣讲的话语。那不是随便一篇道,是上帝亲自借着你曾讲的那篇信息对人说话。”
“真正能改变人生命的,不是神迹奇事,而是上帝的话语。讲道最重要的,就是把真理讲得准确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沈牧师称,上帝话语宣布的地方,圣灵会在人的心里工作。当我们以“敬畏上帝”这个主题的讲道为例,当一个人听了这篇讲道,当他想随地吐痰时,圣灵可能会提醒他:“这就是不敬畏上帝的表现。”
“讲道的目标,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让人明白真理,并在生活中实践出来。”沈牧师说道。
图片来源:Sincerely Media via unsplash.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