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米开朗基罗高耸的《最后的审判》壁画下,新当选的教宗良十四世在西斯廷教堂发表了他的第一场教宗讲道,为其任期定下了大胆而明确的基调。他的信息是:重申看见真实的耶稣,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实际的无神论”的状态。
这是一次有力而清醒的反思,蕴含着丰富的神学深度和牧灵关怀。教宗告诫人们要警惕教会内外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即把基督贬低为纯粹的道德导师、魅力人物或鼓舞人心的榜样。
“这不仅存在于非信徒中,也存在于许多受洗的基督徒中,”他警告说:“因此,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最终生活在一种实际的无神论状态中。”
他接着说“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是唯一的救主,只有祂才能将父显现出来。天主为了让自己亲近世人,得以在祂身上与我们亲近,祂以孩童信任的眼神,以青年人活泼的心灵,以成人成熟的面容向我们显现,最终在复活后以祂荣耀的肉身显现于祂的门徒。”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教宗良十四世不仅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属灵挑战之一,也号召教会彻底忠诚,实现革新。
良十四世的当选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本名是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出生地为美国,后成为秘鲁公民,曾在拉丁美洲教会服事近十年。他受过奥古斯丁修道士的熏陶,曾任主教部部长,将深厚的知识根基和牧灵关怀带到了圣伯多禄教区。
他的就职演说并非庆祝个人的胜利或制度延续,而是圣经和现代世界的直接交锋。他以引用马太福音,反思了耶稣向使徒们提出的问题——“人说人子是谁?”教宗指出,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紧迫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宗将背景设定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一个政治权力和道德妥协并存的地方。他说:“这个世界认为耶稣是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比较另类。”在这样的世界里,耶稣对诚实和道德正直的呼吁变得“令人厌烦”,最终他被抛在一边。
他将这种轻蔑的世俗观点与人群——那些追随耶稣直至付出高昂代价的人——的短暂钦佩进行了对比。“在他们看来,拿撒勒人并非江湖骗子,而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勇气、能言善辩、言行一致的人,就像以色列历史上其他伟大的先知一样。 这就是他们追随他的原因,至少在没有太大风险和不便的情况下追随他。然而,对他们来说,他只是一个凡人,因此,在危险时刻,在他受难期间,他们也会抛弃他,失望而归。”
教宗指出,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矛盾心理、肤浅的崇敬,或是对福音的彻底拒绝。“即使在今天,在许多环境中,基督教信仰也被认为是荒谬的,是为弱者和愚昧者而设的。”他说:“在这些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其他安全感,比如科技、金钱、成功、权力或享乐。”
教宗的讲道清晰地展现了这样的信念:教会既不能因恐惧而退缩,也不能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而淡化信仰的信息。相反,教会必须带着全新的传教热情走出去,在这个饱受“生活缺乏意义、忽视仁慈、人的尊严被骇人听闻的侵犯以及家庭危机”所困扰的世界上宣扬基督。
教宗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敦促信徒以勇气和喜乐投身其中。他说:“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正是迫切需要我们传教的地方。”
他引用了圣彼得的话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提醒听众,教会的根基不在于世俗的权力,而在于神圣的启示和个人的皈依。“首先,我们必须在与主的个人关系中做到这一点,”他强调说:“委身于我们日常的皈依之旅中。”
这不是一场政治演讲,也不是一个温和的序曲。这是对教会的号召,要求教会成为她所宣称的:基督在世上活着的身体。他强调信仰是一种个人的日常生活,而非抽象的信仰体系,这直接反映了这一代人对宗教机构日益失望,但仍然渴望属灵真理。
教宗良十四世的首场弥撒,其语气和内容都清晰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的教宗任期将不会回避我们时代紧迫的属灵和道德问题。他的讲道以福音为根基,并汲取其牧灵经验的养分,彰显了教宗任期对清晰性、真实性和传教活力的执着追求。
据报道,英国主教们“欣喜若狂”地庆祝他的当选,而教会则更加期待他的当选。教宗良十四世并非以陈词滥调开场,而是以预言开场。而他这样做,或许恰恰给了世界意想不到的东西——一位在动荡时期坚定不移的牧者。
新闻翻译自:《Christian Today》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