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
微信
首页 > >正文>

感恩节|感谢那些曾让我们痛苦的人和事

作者: 王言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27日 09:00 |
播放

感恩节,不只是感谢恩典与祝福,更是学习在破碎中看见上帝的旨意。那些让我们受挫的人、让我们流泪的事,常常成为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最深的雕刻。若没有风暴,我们不会学会仰望;若没有苦难,我们无法领受安慰。这个感恩节,让我们回望曾经的伤痕,感谢它们成就了更好的我们。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好不容易在一个位置安顿下来,觉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区时,上帝却突然将你推向一个更高、更难、完全陌生的地方。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换作任何人,心里大概都会有些抗拒与不安。

而我,正是在过去这一年里真实地走过了这样的旅程。上帝呼召我用文字来服事弟兄姐妹。起初,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只觉得既然是来自主的带领,那就顺着走吧。但慢慢地,我才发现,这份呼召比我想象得更不容易,于是我曾怀疑、曾挣扎,甚至想逃离。

可是在一次次的软弱与跌倒中,上帝并没有放开我的手。祂以祂独有的方式引导、提醒、管教我,使我学习再一次顺服。回望这一年的变化,我才看见:祂的应许何等真实,祂的恩典竟是如此充足。祂不仅扩张了我的视野,也在我生命中雕刻出从未有过的勇气和成长。

在人生的低谷中迎来新的呼召——写作

在信主十年之际,我的生活似乎终于稳定下来:一边做电商的工作,一边在教会服事,日子平静而有序,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稳节奏。然而,一切在母亲疾病突然加重的那一天全部被打破。我不得不辞去工作,也放下手中的服事,回到老家,进入医院陪伴与照顾她。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像被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原本充满赞美与感恩的生活,突然被无尽的担忧与沉寂取代。我忍不住问:“明明已经竭力事奉上帝,为什么苦难依旧临到?”在照顾母亲的三个月里,我渐渐被痛苦与绝望吞噬。耳边所有的安慰与劝勉都听不进去,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别人的需要与软弱也没有了怜悯,只觉得全世界唯独我最苦。

母亲出院后,我继续在老家陪伴她一段时间,看着她日渐恢复,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心里也开始盼望能再回到职场。那时的我只想找一份有双休、不太费心、能让我“按部就班”工作的岗位,最好还能学到点新东西。刚好一位基督徒同事推荐我去她所在的公司试试,主要负责写作。虽然我清楚自己写作基础平平,但一直以来对文字有兴趣,于是便决定鼓起勇气挑战一下。

面试顺利通过,我开始了实习。可万万没想到,这份工作并没有让我如愿轻松,反而将我带入更深的挣扎之中。

面对文章的错误,如同面对自己的罪一样痛苦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整个人都显得不自在。对我这样从小到大都比较粗心的人来说,写文章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写,而在于反复修改。它需要细心和耐心——恰恰是我最缺乏的品质。

为我改稿的老师常常被我那些反复出现的低级错误气得面红耳赤。我不是基础差一点,而是连工作态度都显得有点玩世不恭。原以为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便能安心躺平,没想到每天都在修改错误中被现实无情揉搓。

真正让我感到痛苦的,不仅是工作本身,而是认识到:过去二十多年里,生活中的许多难关或过失还能靠“糊弄”混过去,但文字工作不允许。它要求严谨、一丝不苟。一篇稿子必须把所有错误改到位,才能交稿——没有任何侥幸。

那段时间,工作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但我的心却始终不在工作上。可以想象,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却要承受来自工作的不断“折磨”,离被炒鱿鱼也只是时间问题吧。

做了几个月后,有一天我突然面瘫了。本来学习进度就够慢了,又因病三天两头请假。说实话,生病的那一刻我心里竟涌起一丝窃喜——至少终于有了一个正当理由可以不用工作了。那段日子,我基本上午上班、下午跑医院针灸。

然而,当我停下来看看这样的自己,却清楚地感到:这并不是我真正想成为的样子。我开始对公司心生愧疚——自己写出的文章屈指可数,却占着岗位。以这样的状态,我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我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似乎不适合我。

于是,我悄悄盘算起辞职:不要耽误自己,也不要拖累公司。或许写作并不是我的恩赐,至少现在的我并不具备写作这个恩赐。而这份恩赐,也未必非得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在辞职的路上经历上帝的拦阻

2024年12月30日,看着这一年即将落幕,我的工作和生活却依旧混乱不堪。我意识到,是时候和过去告别,让新的一年重新开始。于是,我鼓起勇气向老板提出了离职。面对当时的状况,老板和带我实习的老师与我深入谈话。他们指出,我真正的问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工作态度出了问题。老板希望我能再回去好好思考,她觉得我就这样离开太可惜了。她坦言,以我当时的状态,即便换一份工作,也很难坚持下去。

谈话之后,我的内心并不愿意面对现状,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我心里依旧刚硬,一心只想逃离这个让我痛苦的位置。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从与老板谈完话之后,那天下午接连有三个朋友对我说了几乎同样的话——分析我的现状,指出我此刻真正的困境,他们的提醒出奇一致。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止不住地流泪、满腹委屈。我觉得所有人都无法理解我,也看不到我内心的挣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时,我心里想:“我不想再听这些人的话,我要听上帝的声音。”于是,我随意点开了一篇讲道,戴上耳机听,想知道上帝怎么说。

但令我头皮发麻的是,那篇讲道的内容竟与白天那三个朋友对我说的话高度一致,仿佛在回应我现今的处境。讲道里提到:在忙碌的时代,人进入新领域时常常急于求成,容易急功近利,最后一事无成。每一句都像是在直接对我说话,我感到圣灵正在触碰我的心。

然而,我内心仍在反抗:“上帝啊,我不想做这个,我也不想成为写作的人。写作的恩赐对我来说可有可无,你为什么把我放在这个位置呢?”就在我心里大声挣扎时,耳机里突然传来一句极其清晰的话语:

“我想让你像鹰一样翱翔天空,你的眼睛要如鹰般明亮,能够敏锐地看清事物。”

那句话仿佛从天而降,强而有力。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听见上帝对我说话。虽然我当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心想离开,但上帝却扭转了我的想法。

第二天,我走进老板办公室,坦诚承认自己的问题,并表达了愿意留下来好好学习的决心。这样的转变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仅仅一个夜晚,为什么我的态度会180度改变?我如实分享了这段奇妙的经历,并愿意顺服上帝对我生命的带领。

我决定留下来的那一天,恰好是12月31日。当天晚上,教会举行辞旧迎新的礼拜,像往常一样,我们都会抽取新一年的经文。当我拿到那张卡片时,竟是一句极其贴合我处境的话:

“并且人人起来吃喝,在他们一切的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

我看着这节经文不禁笑了——就好像上帝在对我说:在新的一年里,要在工作的劳苦中仍然经历祂的恩典与喜乐。2025年,上帝希望我能在工作中荣耀祂。

在他人的鞭策中成长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比起写作技巧是否有长进,我觉得自己成长最多的,其实是学会了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

刚开始写文章时,我非常抗拒寻求帮助——尤其是让别人修改我的稿子。因为那就意味着要直面自己的问题。一旦被指出有结构性的错误,那篇稿子可能就要彻底重写,而重写的过程对我而言简直是折磨。我常常因此把一堆稿子攒在手里,不敢拿出去给别人看,宁可“拖着”,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还不够好。

但感谢上帝,祂没有让我在这种负面情绪里独自挣扎。祂给了我几个耐心又温柔的同事和老师。从我刚刚参与这份工作开始,他们就愿意给我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去消化、去成长。即便我的稿子满是问题,他们依然愿意陪着我一点点调整、一次次修改。

然而,真正促成我成长与突破的人,其实不是那些鼓励我、安慰我的人,而是那些敢于直言、不断指出我问题的人。他们说话常常一针见血、句句戳心。刚开始只要被批评一两次,我就会退缩,再也不愿主动去请教他们。

但有一天,当我终于写出一篇还算满意的文章时,我才忽然意识到:正是那些勇敢指出我不足的人,让我进步最快。

虽然我整个过程充满痛楚,也曾在心里赌气说:“我一定自己写好,再也不麻烦别人了!”但慢慢地,我开始明白,在我生命中能不断提醒我、鞭策我的人,其实是上帝赐下的祝福。他们的严厉背后,是盼望我能够成长、突破,不再停留在原地。

回望这段路程,我开始真心感谢那些曾让我难堪、让我痛苦的人。正是他们的“扎心之语”,让我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渐渐地,我也开始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我不再只是在命令驱动下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去探索、去学习,想要弄清楚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当工作从“不得不做”变成了“我想做好”的时候,那些曾让我恐惧的难题似乎也没有那么吓人了。相反,我会生出一种想要攻克它们的动力,希望能把每一篇稿子都“拆解清楚,吃透明白”,写出自己的“一二三”。

结语:

亲爱的弟兄姐妹,生命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和事,也许正是上帝所预备给我们的礼物。祂知道我们需要被塑造、被提醒、被突破。当我们选择以感恩的心去领受这一切时,或许就会看见:上帝正在借着这些艰难,使我们更加成熟、刚强,也更像祂所喜悦的样式。

愿我们一起学习——不仅为祝福感恩,也为挑战感恩;不仅在顺境赞美,也在逆境信靠。因为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所动的工,总是美好而有目的的。

图片来源:MOHANN via pixabay.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