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位同工去探访,遇到一位患抑郁症的姊妹。虽说从身体上来说暂时没有什么不好,但因为抑郁症,她自己和家人都有心力交瘁的感觉。在探访后回去的途中,竟有同工说抑郁症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抑郁症真的和信心有直接的关系吗?
一、为什么有人认为抑郁症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1. 信主的人应当是喜乐的
有人认为,书上教导我们要“常常喜乐”,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既然如此,一个真正信靠主的人就应该时刻保持喜乐的状态,不应该被负面情绪困扰,更不应该患上抑郁症。他们觉得抑郁症的出现,就是信徒没有遵行这一教导,没有做到“常常喜乐”,从而推断出抑郁症是信心不足的体现,认为只要信心足够坚定,就能靠主胜过一切忧愁,自然也就不会陷入抑郁之中。
这种观点将“常常喜乐”简单理解为一种外在的、持续的情绪表现,而忽略了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处境和内心的挣扎,也忽视了抑郁症作为一种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状况,并非单纯靠主观的信心就能完全避免。
2. 靠主的人应当是一切交托的
还有人说,信主的人就应当是凡事交托的,既然是凡事交托的,就应当在生活中不会有焦虑和担忧,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交托给了上帝,上帝会为信徒安排好一切。他们觉得如果信徒仍然被抑郁情绪所困扰,那就是没有真正做到将自己的重担完全交托出去,是对上帝的信靠不够,没有全然相信上帝的带领和预备。他们认为只要真正践行凡事交托,内心就会充满平安,抑郁也就无从产生。
这种看法把“凡事交托”看作是一种能瞬间消除所有负面情绪的简单途径,却没有考虑到交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在面对具体困境时,内心依然可能会有挣扎和不安,而且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并非仅仅是交托与否就能决定的。
二、抑郁症产生的一些原因
1. 遗传因素
有些人家中有遗传因素,导致后代在基因层面可能携带与情绪调节相关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其亲属患抑郁症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这并非意味着一定会患病,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因素触发下,遗传的易感性可能更容易显现出来,比如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携带易感基因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进而发展为抑郁症。这种由遗传因素带来的生理基础上的差异,是个体无法自主选择和控制的,就像有些人天生对某些疾病有更高的抵抗力一样,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生物学角色。
2. 性格因素
有些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从小性格就不一样。比如那些长期处于过度敏感、自我否定状态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他们可能对他人的评价过分在意,哪怕是微小的批评也会在内心被无限放大,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身能力不足导致了失败,这种思维模式会不断削弱他们的心理韧性;还有些人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当压力和负面情绪积累时,缺乏可以倾诉的对象和有效的宣泄渠道,情绪便会像不断堆积的积雪,最终可能引发抑郁症。
此外,追求完美主义的性格也可能成为诱因,这类人对自己和周围事物有着极高的标准,一旦现实与期望产生差距,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感。长期处于这种紧绷的心理状态下,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3. 压力大
当下,各行各业的人压力都很大。有些人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压力时力不从心,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缓解,长期得不到释放便会超出心理承受的极限。当这些压力源持续存在,负面情绪便会逐渐侵蚀内心,久而久之,便可能诱发抑郁症。他们可能会在夜深人静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整个人仿佛被困在无形的牢笼中,难以挣脱压力带来的枷锁。
4. 受到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有些突发的事情,比如天灾人祸,也会对人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刺激。
当人陷入巨大的恐惧与无助之中,比如亲人的骤然离世,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情感空缺,使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沉浸在悲伤的回忆里,无法正常生活。此外,重大的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这种从健康到残缺的落差,容易让人产生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可能诱发抑郁症。
三、面对抑郁的方法
1. 多包容,存耐心
有些患有抑郁症的人,虽然从身体的外表上来说是健康的,但他们软弱的是心理。因此,必须要对他们常存耐心,要多包容,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他们“不正常”的思维和想法。不要因为他们情绪的反复无常而轻易地指责或放弃他们,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深藏的痛苦与挣扎。当他们陷入沉默或拒绝沟通时,耐心的陪伴往往比急切的追问更有力量。这种不带评判的关怀,会让他们慢慢重拾信心,对人敞开心扉,也才能慢慢恢复健康。
2. 多陪伴,多鼓励
有时候,他们的有些想法可能使人无法适应。但不论如何,总不要嫌弃他们,而是要多陪伴和鼓励。有时候,或许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即使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们或许就会认为是瞧不起他们。要多陪伴,哪怕是一起说说话、读读书、唱一唱赞美诗歌,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 多交流,多祈祷
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因为害怕触及他们的伤痛而回避深入的交流,而要主动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困惑与不安。在交流中,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不随意打断或评判,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同时,通过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此外,一起祈祷也是重要的方式,将内心的忧虑和期盼交托,在信仰的力量中获得安慰与指引,这种心灵的连接能给予他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希望。
4. 可就医,不耽误
如果情况严重,也要建议家人就医。有些弟兄姊妹有顾虑,认为一旦就医就被人知道了,以后还怎么生活?这种顾虑其实是不必要的,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就像身体感冒发烧一样需要科学的治疗,专业的医生能够通过评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这些都能有效缓解症状,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健康。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鼓励并陪伴他们前往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让他们在专业的帮助下更快地走出阴霾,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不要随意地将患有抑郁的人归类为没有信心,这不仅不符合事实,对他们的恢复也没有任何帮助。要常有耐心和宽容,鼓励他们重新进入正常人的生活中,不带有任何歧视色彩,用基督的爱去温暖他们,这才是基督徒当有的态度。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