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3日
微信

“活”见证最安抚人心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0月03日 09:28 |
播放

某教会有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陈氏老姊妹,虽然衣着朴素,眼神也带着疲倦之色,但却面带笑容,给人温和的感觉。在某次牧师讲道结束后,她找到牧师,想请牧师给自己家的媳妇做一个祷告。而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陈姊妹的媳妇在结婚后不久,因一次意外事故成了植物人。这对任何普通的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好多亲戚朋友都劝陈姊妹叫他儿子和媳妇离婚,就连医生都说她儿媳妇这辈子完了,不会再醒了,究竟能活多久也不知道,而且还要一直有人照顾,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辛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但他的儿子没有放弃,陈姊妹也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照顾着成了植物人瘫痪在床的儿媳妇,虽不能说无微不至,但也是尽心尽力。

终于,在她精心照顾儿媳妇500多天后,儿媳妇终于有了微弱的知觉。慢慢地,情况也一点点的好转。如今,儿媳妇虽然仍不能说话和行走,但七年多的时间终于可以坐轮椅了。陈姊妹万分感恩,这与之前医生的判断已经有了太大的不同。而这件事被当地的某平台知道并报道后,陈姊妹也被评为当地的好人。

陈姊妹在找牧师祷告的时候,儿媳妇也被她用轮椅推到了教堂。虽然这位年轻的小姊妹衣着朴素,坐在轮椅上,但身上干干净净,也没有任何异味。如果她没有被照顾得很仔细,久病在床的人身上都是会有些味道的。我们知道,这是陈姊妹精心照顾的结果,也是上帝施恩的结果。

我听到这样的故事真的是充满感恩,什么样的人能有这样的爱?什么样的人能在儿媳妇遇到这么大患难的时候还能如此坚持和照顾呢?陈姊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有钱人,有钱的话直接雇一个保姆照顾就好,可她并不是,那是她自己日夜照顾的结果。她也不是什么有多高学问的人,不知道什么哲学、神学等各样的学问。她只笃信一件事,就是要爱自己的儿媳妇,虽然她遭遇到了患难,但主教导她要爱自己的家人,不能如此就放弃。她践行上帝的吩咐和教导,她常说:“主都不嫌弃我这个罪人,我的儿媳妇只是生病了而已,谁能不生病呢?我怎么能因为她生病就嫌弃她呢?”

我们总以为荣耀主要做什么大事,其实也不见得。上帝的恩典不一定在崩山碎石中,相反,可能是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中。就像陈姊妹那样,她的行为虽不惊天动地,却在日常的点滴里彰显出上帝的荣耀。每一天为儿媳妇擦拭身体、更换衣物,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都是她对信仰最真实的诠释。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是默默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这恰恰体现了上帝存在于她的生命之中。哪怕是在照顾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疲惫,她也从未有过怨言,因为她相信这正是上帝所喜悦的生活态度。

见证真是要我们“活”出来的,了解很多基督教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只在知识当中却不落实到实际。再多的知识、好的歌唱技巧也只是辅助,上帝看重的不是表面的能力和恩赐,而是内在生命的变化。真正的信仰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停留在理论或形式上。陈姊妹的故事提醒我们,上帝的工作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通过人的爱心、耐心和坚持来展现。她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为儿媳妇准备饭菜还是轻声安慰,都成为传递上帝爱的管道。这样的生命见证,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因为它真实且具体,让人感受到信仰的温度。这也让我们明白,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行动的支撑,知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活”见证最安抚人心,谁说我们身边没有见证?谁说我们只能在圣书中寻找榜样?其实,真正的见证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爱与坚持的瞬间里。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每一次默默的付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当我们愿意用行动去践行信仰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样的见证不需要华丽的言辞,也不需要刻意的表现,它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和一份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让人们看到信仰的真实与美好,也让上帝的爱透过我们的生命流淌到更多人的心中。

愿我们看到的榜样不仅只有陈姊妹,也愿我们在行动上都能是“陈姊妹”,也不仅是陈姊妹,更是基督耶稣的样式。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