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微信

平信徒简史:从平等到对立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01日 21:25 |
播放

平信徒的英文单词是layman,这个词除了表示平信徒之外,还有“外行、门外汉”的意思。这恰能反映平信徒这个词的性质。正如外行是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的概念,那么平信徒也就是相对于神职人员而言的定义。神职人员对于圣经和神学以及圣事礼仪的专业,让他们与平信徒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上。同时这也意味着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和被带领的地位。

考察基督教平信徒这个概念的诞生,不难发现平信徒概念正是在神职人员不断在教会结构中心化的过程中诞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平信徒构成了教会中被带领和被驯化的群体。根据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的关系和定义,平信徒一生都生活在不完满和需要神职人员带领的状态中,他们应该服从神职阶层,并应该自动与他们保持一致。因此,正是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说教会的结构,直到今天都是神职人员与平信徒对立的二元结构。

在福音书中,耶稣和信徒之间组成的是一个平等的团体。当时有两个门徒,他们想向耶稣要求坐在他左边和右边,这个意思就是当耶稣不在之后,他们成为众信徒的老大。耶稣否定了这个观点。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教会里不能有类似君王和大臣这样的世俗不平等关系的存在,耶稣的团体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团体。团体中当然有些人是负责具体事情的,但是这些人不是要役使大家,而是为大家服务。

到了耶稣升天之后,信徒们组成了一个类似乌托邦,凡物公用的团体,但是这个团体并不顺利。“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把价银私自留下几份,他的妻子也知道,其余的几份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可见这个团体也不是深得人心,每个人都赞成的。因此这个公会并未维持很久,只是在小范围内存在。

耶稣升天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徒群体的认同和组织遇到的麻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世俗社会的逼迫,这主要来自罗马政权,一个是诺斯替主义等异端异教的腐蚀,这个是最紧迫的。

本来基督徒团体在耶稣升天之后,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末日审判的来临,但是随着第一代基督徒的逝去,末日降临还是遥遥无期,此时各种想法开始滋生,这是教会这个新生组织遇到的最大挑战。

平信徒首次出现,据考证是在克莱门的书信中,在他的信中,平信徒被用作与敬拜和神圣无关的概念。在其后德尔图良的书信中,首次将平信徒看作“非圣职承担者”,但在他的观念中,圣职和平信徒只是分工不同,不是从属关系。

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从属关系,是到了殉道者伊格纳修才出现的。他在大约公元110年,去往殉道路上写的信中,提到教会只有一个,那就是公教会。在公教会内,主教是唯一的,因为耶稣通过主教在教会内被信徒看见。因此,主教不是被选举出来的,而是耶稣委派的,是耶稣在地上的显现。伊格纳修对主教权威的强调,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因为罗马政权的逼迫,信徒很容易被打散。此时强调主教的权威,以及主教与耶稣的关系,能通过主教团结信徒,增加信徒的认同感。其次是为了对抗当时流行的诺斯替主义异端。诺斯替主义的中心观念是二元论,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具体而言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对立。那么肉体是黑暗之神用来捆绑灵魂的枷锁。这样一来,耶稣就只能是一个纯精神的灵魂,而不能有肉体。因此诺斯替主义异端否认耶稣道成肉身。因此,伊格纳修强调主教权威,强调主教与耶稣的关系,也就是强调耶稣的历史可见性,强调道成肉身的教义。

神职人员的角色定位和教会中心论的确定,也离不开另一位教父,那就是伊雷内。伊雷内反对诺斯替主义的观点,建立了使徒统绪的传统。在初期教会,新约圣经尚未确定,人们依靠口传福音,这就给诺斯替主义异端带来可乘之机。他们可以截取福音,改变耶稣的教导,来迷惑信众。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何检验所传的内容是否来自耶稣和门徒的教导呢?这就是使徒统绪的诞生背景。使徒统绪意味着每一个主教和担当圣职的人,都是使徒覆手和祷告委任者的继承者。也就是他们的圣职和所传的教义都是可以追溯到使徒那里。使徒统绪的核心观念是主教中心制。纯正的信仰依靠的是主教和使徒之间链条。

尽管在初期教会主教和神职人员被强调,但是平信徒的地位并未贬低,平信徒对神职人员尤其是主教的选举,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平信徒和神职人员的平等关系,直到中世纪初期都是主流,这一关系到教宗额我略七世时期被打破。额我略七世于1073年4月22日当选主教,他任期内最著名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跪求原谅的事件。所以在他的任期内,世俗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最紧张的时期。他在反对世俗王权对主教任命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宗对信徒的权利诉求,教宗是世界最高统治者,他有权废除皇帝和解除誓言。他认为精神领域超越世俗领域,最末位的神职人员也高过作为平信徒的世俗皇帝。正是从他这里,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才开始对立起来,平信徒阶层成为一个不完满和被带领、被驯化的阶层,平信徒的定义必须参考神职人员,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神职人员才属于完满的,真正的基督徒。

这一状况的改变,在天主教内部是到了1962年梵二会议之后,而在宗教改革之后诞生的新教则强调人人皆祭司,从而废除了这种教会结构。但是这种平信徒没有独立性的观念由来已久,具备很大的惯性,直到宗教改革之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传统教会中看到。而耶稣关于信徒平等的教导则被忽略。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Ben White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