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多少基督徒可以手捧圣书看两个小时呢?又有多少圣徒可以在等公交车、坐地铁、吃饭的时候看圣书呢?但是躺在沙发上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看手机的人,或许并不在少数。
是信仰不够吸引人,还是手机内容太吸引人呢?
其实,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战场。这个战场中充满了软色情的画面、物质主义的广告、享乐主义的思想。而这个战场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硝烟、没有喧闹、没有争夺,只是一味地在满足自己心底里的私欲,让人享受虚拟的满足。
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同时也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
以丑为美,或许正是这个社会的真实状态。优质的作品得不到流量的推送,但是夸张、腐朽、堕落的视频,却不断被推送到大众的视野中。在大量视频的冲刷下,人原本的观念不断地被改变和修正,最终成为了流量的掠物。
我认识一位UP主,最开始她主要做的就是知识型的内容,只是快一年的时间也毫无起色。直到有一天她发了一条擦边类的视频,瞬间粉丝就直线上升......用她的话讲:“流量才是王道,不要说底线的问题。”
所以,越来越多做短视频的人被流量所裹挟,做出擦边、软色情、夸大、虚假的内容。然后观看手机的人,就沉浸在这些低俗娱乐中,以至于失去生命中的美好。
有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特别诧异,就是如今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许多资讯内容,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人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美好。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指自己主观的感受,更是指一个人立体化的世界,比如婚姻、社交、工作、自我提升......
最近几年,让我感触特别深的一件事,就是弟兄姐妹之间,以及婚姻中的矛盾越来越多。
我就特别诧异:“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受到高等教育,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学习很多知识,但是为什么结果是这样的呢?”后来我渐渐明白,大数据通过算法给男女推送不同观点的视频——“女人要享受人生”“男人不结婚最好”“孩子就是累赘”“婆媳关系要敬而远之”......许多矛盾、错谬的视频就推送给了夫妻双方,试问:“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婚姻岂能稳固呢?”
当然,手机不仅仅造成夫妻观念上的冲突,更造成婚外情现象的加速。
在视觉、听觉的诱惑下,一些人不惜刷几万、几十万做别人的“榜一大哥”,而这样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中的私欲。当然,在网络的加持下,婚外情变得更容易、更隐蔽,更不容易被配偶发现。正因如此,很多人陷入暧昧的处境重,因为无人帮助,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
其实,抛开婚姻的问题,我们个人受到手机的辖制更大。因为被屏幕吸引,以至于不去和朋友社交;因为被屏幕吸引,以至于不到户外散步;因为被屏幕吸引,以至于对现实失去盼望......这些事情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手机虽能快速地带给人满足,但是却也能让人在安逸中急速坠落。
说句严重点的话:“如今很多人已经将手机当作了偶像。”他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手机上、将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了手机上、甚至通过手机算命以获得心理安慰.......
曾经,一些小朋友会因为看不见自己的父母而哭泣、悲伤;如今无论大人小孩,会因为看不见手机而焦虑、急躁,甚至一些孩子因为得不到手机而暴跳如雷,而得到手机之后,就如上瘾一般不分昼夜地沉浸在屏幕之中。
如果说曾经一些人拜泥捏、石刻的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神,那么今天无数的人正在拜自己手中所拿的手机,将其当作自己的神。
我特别感恩上帝的一件事,就是祂拣选了我。当然,获得永生我固然喜乐,但让我更喜乐的是,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知道了自己该如何去生活。
在基督的恩典中,我可以去享受上帝的创造,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风、可以走入大海感受自然、可以进入丛林看上帝创造的奇妙......在父的恩典中,我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占有、索取,而是去感受、经历和奉献。
在享受上帝一切供应的时候,我能向着上帝所托付的工作砥砺前行,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就是生命的祝福。
手机,或许可以带给人喜悦,但是却不是人生永恒的价值。但是,如果人能回归到基督里去寻求父所给人永恒的平安与喜乐,那才是生命永恒的祝福。
所以,请放下手机,非必要不拿手机、和同伴彼此监督手机的使用,然后更深地靠近主,在上帝所托付的事情上努力发光。终有一天,你会因此刻的决定,而得到丰满的恩典!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