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句康德的三连问,曾经是仰望星空的终极之问。然而三四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个著名的三连问正困扰着很多年轻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找不到自己是谁的答案,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他们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在方寸之间,成为真正的“方丈”,在这个“方丈”之内,他们延续着自我,满足着最基本的本能。他们只剩下本能了。
早晨睡到自然醒,如果不是饿得忍受不住,绝不会起床吃早餐。早餐也很简单,一包面或者一个面包,一瓶可乐。一天也许只吃一顿饭。吃完饭回到床上,躺着刷手机。刷着刷着手机可能困意来袭,那就继续睡。睡到自然醒,吃点东西,继续刷手机,累了接着睡觉。如果房间实在乱得无法容忍,那也要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到时候打扫一下。上午看不下去的房间,可能需要不断鼓足勇气,到下午或者第二天才能着手收拾。他们不社交、不上班,除了倒垃圾和取快递,一般不会出门见人。
房间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就像老鼠一样,害怕见光,害怕走出老鼠洞,除非为了食物。因此,他们自称为“老鼠族”。这个群体并不是只有普通人,其间不乏985高校的大学生。
老鼠族文化,起源于俄罗斯,通过网络传入中国,后来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反响。蜗居狭小的空间,依赖价格低廉的外卖,昼夜颠倒,刷手机度日,逃避现实社交,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
这是近几年丧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躺平、摆烂到今天的老鼠族,这种丧的程度不断加深。摆烂和躺平,也许不是逃避社会,他们只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放弃进步、安于现状。他们还是有社交、有工作的。而老鼠族则更进一步,直接把自己封闭在斗室之内,直接放弃任何进去和奋斗的机会,而直接停留在本能的状态。
丧文化的不断发展,是为了回应社会不断内卷的状态。今天的社会,不论汽车还是服务业,都在不断内卷,卷价格,卷服务,而行业卷的成本,则由卷员工来承担。正是这种卷的大背景,让个体看不到希望。当他们的付出无法改变自身的现状时,他们就会放弃努力。因为付出并不能带来回报,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现状,那我付出就没有意义可言。
社会的内卷,让青年群体看不到希望,这种状态也蔓延到高校。学历的贬值,加上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不断增长,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十年寒窗所付出的成本和学历附加值的不对称,让他们对学历改变自我的美好期待破产,他们在学校看不到毕业之后的未来。这让这些曾经努力考上好大学,以改变命运的学子们,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他们一改往日努力的形象,而加入老鼠族群体。
老鼠族并非完全放弃自我,他们与我们所说的精神科学上的抑郁症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也有着积极的心态,只是他们面对社会的内卷,找不到未来的一种暂时逃避。他们在自己的“方丈”之间构建了一个狭小的安全区域,逃避压力,也逃避未来的焦虑。
社会内卷的原因有很多,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一个是经济的下行。经济的下行,让过去建立在经济快速增长下的信心受到打击,对未来预期的恶化,又带来经济消费和增长的滑坡,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种预期恶化的状态,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没多久的青年群体,他们作为没有经验和经济积蓄的群体,看不到改变自己和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如果说摆烂和躺平,还只是一种温和的回应内卷的方式,那么老鼠族就是这种社会内卷进一步恶化的极端回应。
其次,经济的不景气,又碰上了工业自动化的浪潮。超级芯片的问世,并不断进化,让更复杂的算法有了落脚的基础,这带来工业机器人的进化,让它们能更智能、效率更高地进入生产线,降低社会生产的成本。自动化在生产线和制造业的进一步普及,替代劳动力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进一步加深了劳动力需求的减弱。从而让劳动机会短缺,失业进一步加剧。这让过去那种劳动创造财富的传统遇到了挑战。不是现在年轻人太懒,而是他们没有劳动的机会。自动化的发展,让一些职业永久地消失了。
经济下行、自动化发展,这可能是一种矛盾。因为资本发展的逻辑,是需要消费群体的存在的。怎样动员或者强化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直接关系着资本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想降低成本,但是降低工业成本,就意味着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剩余就意味着消费不足,那么结果就是资本失去再生产和盈利的可能。也许当下老鼠族和年轻人的迷茫状态,正是这种社会发展矛盾的呈现。整个社会还无法预期或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逻辑和未来。
不幸的是,这让涉世不深又没有经济积蓄的青年群体无所适从。当然,老鼠族这个群体的状态,不是生存危机,而是意义危机。他们无法从社会和世界的参与中,寻找和建立人生的意义。他们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