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约”,我常常会想起“彩虹之约”,这约不仅是上帝与挪亚所立的约,更是上帝与全人类的立约:“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
每到雨后,当我看见彩虹的时候,总能想起上帝昔日的怜悯和信实。
上帝是守约施慈爱的上帝,祂与人所立之约有很多,但每一条约定的背后,都有上帝丰满的祝福和恩典。
从起初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给人留下了一条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后果却极其严重的“约”——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这条“约定”,违约的代价书上说得很清楚“吃的日子必定死”。
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背后代价极大。
这里的“死”谈到的不仅是肉身的死,更是属灵生命与上帝隔绝。因为悖逆,人与上帝隔绝;又因为罪,人失去了行义的能力。
这就是“分别善恶树之约”。
那上帝什么要设立这个“约”?就像有人说“难道上帝不能让分别善恶树消失吗?”答案是肯定的,上帝完全有能力让这棵树消失。只是上帝却为何让这棵树存留下来了呢?
客观来说,这棵树的存留本身就是上帝计划。通过这棵树,上帝要验证人是否愿意心甘情愿地遵行祂的话。换言之,即使不是这棵树,哪怕是一根草、一朵花,上帝也可以验证人是否愿意去遵行祂的话。
所以,从外在的结果来看,亚当和夏娃是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以至于离开伊甸园。但是归根结底,乃是因为亚当夏娃违背了上帝的话语、违背了上帝立下的约定,所以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可见,分别善恶树的目的,乃是让人更好地遵行和记住上帝的话语。
那“分别善恶树之约”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其实透过创世记就能很清楚地看见上帝的恩典。
书中说:“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而且还说:“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
不难想象,亚当夏娃当时生活的环境,一切动物都不伤人,而且还温顺、听人的话;吃的东西,无需更多劳动,在树上就长出来;旁边有美好的河流,并且其中充满各种珠宝。这种生活环境,用“世外桃源”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甚至在陶渊明的笔下,都未曾描绘过如此美好的景象。
所以,“约”的意义是什么?——当人遵守上帝话语的时候,就能享受上帝一切的供应和美好。
但是,我们却清楚地看见,人并不满足于上帝的安排。
其实,可以客观地说“是蛇诱惑人吃了果子”,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说:“如果人没有动贪婪之心,这个果子能否被吃进嘴里呢?”
撒但只能诱惑人,让人被私欲牵引,但是撒但不能去强迫人。举个例子,就像很多病人都需要忌口,我父亲就有皮肤病,需要忌口,所以他不能吃鱼。每当我母亲做鱼的时候,我就劝我父亲多少尝一点,讲再多,但是他一口都不吃。为什么?因为他清楚这是他不能做的,做了就会有损失,他时刻记着这件事。
同样,对于夏娃也是一样,如果她拒绝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没有人能强迫她吃,包括撒旦。只是现实中夏娃吃了,而且还给亚当也吃了。这清楚地表明,她自己里面的立场也动摇了,她受着私欲的牵引,所以就吃了。
吃了之后,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了。
首先,就是罪进入到了人的里面,罪就带来死亡。同时,因为亚当夏娃的缘故,大地也受到了咒诅、长了荆棘,人和自然的关系也破裂了。曾经不伤人的动物,开始伤人了;曾经无须劳作就可以吃土产的田地,也不效力了;曾经舒适的伊甸园,也被赶了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上帝的“约”是让人享受一切的祝福,但是人违背了这“约”,很自然地就进入到痛苦和艰难中。
这“约”在创世之处有,在如今也同样存在。就像书上所记:“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这话至今依然在闪闪发光。
祝福在哪里?祝福就在于遵行上帝的约定里。咒诅在哪里?咒诅就在于违背上帝约定里。
想到摩西在临终前劝解百姓说:“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
如今呢?我们岂不应当重视上帝在圣书中所存留的约定,以至于生命得蒙祝福吗?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