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微信

一场“己”与“已”的争论:谦卑在于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20日 09:09 |
播放

一位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比较了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的《400首赞美诗新编》的正版与盗版,以《爱的诗歌》为例。他称有一句“爱是爱人如己”中的“己”是错字,他认为将“己”印刷成了“已”。因为这两者的差别不大,一个是出一点,另一个是不出一点。他还表示盗版的没有,还特地用手指头测量了一下。我特地打开了诗歌本,从我的角度来说,也实在没有看出这个字印刷错误,感觉还是“己”。但他并不这么认为,还是认为正版的是错字,盗版的才是正确的。

后来我又和他解释,也有可能是印刷的字体的问题,使人看起来觉得这是个错字,因为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字体下会呈现出细微的笔画差异,比如有的字体中“己”的最后一笔收笔处可能会带有轻微的弧度或倾斜,而“已”的出头部分在特定字号下也可能显得不够明显,这些都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混淆。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判断,反复强调盗版版本的字形更为“标准”,甚至拿出手机里保存的其他印刷品字体作对比,试图证明正版的“错误”。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确”,或许只是基于自身有限的观察和经验形成的主观认定。当我们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判断时,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可能性,甚至将他人合理的解释也当作不成立的借口。

真正的谦卑,恰恰在于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在细微之处固执己见,用自以为是的“聪明”去否定一切与自己不符的观点。就像这个“己”与“已”的争议,本可以是一次轻松的探讨,却因为一方的偏执变成了无谓的争论。这或许就是缺乏谦卑之心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

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一定要学会在主前谦卑自己。虽然我们也常讲“谦卑”这个词,但对它并不一定非常了解。谦卑是能够认真聆听别人的建议,哪怕自己看起来好像已经稳操胜券,也愿意放下固有的姿态去思考不同角度的合理性。它不是懦弱的退让,更不是自我否定的妥协,而是一种清醒认识到个体认知边界后的智慧选择。就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真正谦卑的人不会急于用自己的经验给事物下定论,而是会先静下心来观察、倾听,甚至主动向那些与自己持不同意见的人请教。因为他们明白,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拼图的一部分,只有汇集更多元的声音,才能更接近事情的全貌。这种心态能让我们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也让彼此的关系在尊重与理解中更加和谐。

请留意,一定不要抓着一个小问题不放,似乎自己已经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就像这位弟兄,还特地用手指测量了。但手指测量能准确吗?

我们常常会因为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固执地抓住某个片面的细节不放,却忽略了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事情的真相。就像用手指测量这样的方式,看似有了具体的行动和“证据”,但这种局限于自身经验的做法,很可能让我们偏离客观的判断。真正的谦卑,是在面对问题时,愿意放下那种“我已经掌握了绝对正确”的心态,承认自己的认知可能存在盲区,进而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和可能性,而不是被自己有限的见识所束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不管什么事情,在遇到有争论的时候,一定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看。要多思考,多找一找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而不是立刻认定自己的想法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许多分歧的产生,往往并非源于事实本身的冲突,而是源于人们固守己见的执念。当我们带着包容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声音,会发现那些看似对立的观点背后,或许隐藏着另一种合理的解释或被忽略的细节。就像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侧面,唯有将这些侧面综合起来,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偏执,我们才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狭隘的认知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才能让彼此的交流在理性与平和中走向共识。

请留心,一定不要因为我们认识的局限而闹出许多不必要的笑话。每个人的认知都如同在黑夜中手持烛火前行,照亮的范围终究有限,若总以为自己眼前的光亮便是整个世界,就容易在未知的角落里碰壁。就像井底的青蛙,日复一日观察着井口大小的天空,便坚信天空从未改变模样,却不知外界早已是云卷云舒、星河浩瀚。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今日所信奉的“真理”,或许在明日新的发现面前,便会显露出它的片面与局限。唯有始终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和接纳,才能让认知的疆域不断拓展,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要谦卑,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当我们放下“全知”的执念,才能看见他人观点中潜藏的智慧,在多元的碰撞中完善对事物的认知。生活中,那些愿意倾听不同声音、承认自身不足的人,往往更能在合作中凝聚力量,在困境中找到转机。因为谦卑不是懦弱的退让,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它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多一份审慎,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份尊重,最终在持续的自我修正中,让内心的格局不断提升,远离固步自封的狭隘。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