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微信

从"不得不给"到"甘心给予":基督徒份子钱脱困三步骤

作者: 以琳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27日 14:57 |
播放

记得去年冬天,我收到一张婚礼请柬,是我发小的女儿要结婚的邀请函。按说这本该是件高兴事,我却对着请柬发了好一会儿呆。不是因为不替这个孩子感到开心,而是想到又要掏一笔不小的“份子钱”,心里就觉得有沉甸甸的压力。

作为一个月薪五千多的普通上班族,近半年来我已经参加了四场婚礼、两场满月酒,再加上同事父亲去世的白事,前前后后随出去的“份子”钱已经超过了两个月的房租。很多时候,我并不想出这份份子钱,可是当接到亲友的电话时,我又感到难以拒绝。在这样的挣扎中,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该如何看待这种根深蒂固的"人情世故"所带来的压力?

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份子钱”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金钱往来,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符号。我老家在山西农村,记得小时候谁家办喜事,全村人都会去帮忙,随的“份子”可能只是几斤白面或一篮子鸡蛋,但那份情谊却是带着一种礼轻情意重的情份。现如今在城市里生活,这种传统习俗中的祝福却演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换”,而礼金也越来越“市场化”,甚至有了不成文的“行情价”——普通同事500,好朋友1000,至亲好友甚至2000起。更有在朋友之间存在着对“随份子”的攀比,以比对人随的更多来体现自己的关系更近。

我的表妹也是基督徒,她在上个月跟我诉苦,说她刚辞去现在的工作,虽然上班两年,已经成了“月光族”,不是因为生活奢侈,而是各种的“人情债”压得她喘不过气。“最难受的是有些根本不熟的人也发请帖,明显就是冲着收钱来的,但又不好意思不去。”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其普遍,我们既想保持传统的人情味,又担心因沉重的人情往来造成经济上的份子钱负担。

问题是作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面对“人情世故”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份子钱”背后的文化。份子钱的起源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凭一人之力难以办到的红白喜事,往往需要邻居的“众筹”,并且这种“众筹”是有来有往的,在来往中也维系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份子钱好像失去了原本该有的作用,礼金变成了强制要求,就与基督教倡导的“甘心乐意”的奉献精神产生了张力。

圣书中关于金钱和祝福他人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份子钱”问题的重要参照。哥林多后书说:“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这节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督徒给予他人祝福时,应当出于自愿和喜乐,而非外在压力或面子。

我想起教会里的张姊妹,她对待“份子钱”的态度给我很大的启发。去年她侄女结婚,家里人都说长辈至少得包个5000的红包,但张姊妹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只给了2000。当亲戚议论时,她平静地说:“我对孩子的祝福和爱不会因为钱多钱少而改变。如果我为了面子给超出能力范围的钱,反而会心里埋怨,这不是上帝喜悦的。” 起初家人不理解她的做法,但后来看到她真心实意地帮忙筹备婚礼、陪伴新娘,远比那些只出钱不出力的亲戚更显真情,大家也真的看到真实的爱不在于随份子多少,而是真的将他人的需要放在心上,并切实地以行动来表达。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原则是马太福音中主耶稣的教导:“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这提醒我们,给予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大方或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分享。我认识的一位牧师处理“份子钱”就很有意思,对于确实需要帮助的家庭,他会私下多给一些;对于明显以敛财为目的的宴请,他要么不去,要么只给象征性的金额,同时附上一张亲手写的祝福卡片。他说:“真实的祝福在于用心,而不能用金钱衡量。”

在实际生活中,基督徒该如何智慧地处理“份子钱”的问题呢?我认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但有几个原则可以跟弟兄姐妹分享:

首先,对于至亲好友的人生重要时刻(如婚礼、丧礼),给予适当的金钱为祝福是合情合理的;但对于那些明显以收钱为目的、关系普通的邀请,我们可以礼貌地婉言拒绝或仅表心意。我的一位朋友在这方面很有智慧,他在办公室里公开地对同事说:“我很珍惜与每位同事的情谊,但限于精力与经济能力,只能参加关系特别亲近的同事的婚宴。对于不能到场的,我会准备一份小礼物表达祝福,请各位同事能理解!”我认为他这个做法是一种智慧的处理方式,这样既与同事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和睦,又使自己不陷入经济的压力中。

其次,关于“随份子”这件事,我们应当要量力而行,拒绝攀比。当面对亲戚朋友的邀请而不得不随份子时,我们给予的金额应当与自己的经济状况相符,不该因面子而勉强。我们教会年轻的陈弟兄分享过他面对婚礼邀请时的做法:“家人,我现在刚工作,给不起大红包,但我会用心准备礼物,比如为新婚夫妇手抄一本圣经金句,或者为新生儿缝制一条小毯子。朋友们反而更珍惜这份心意。” 我们在随份子时之所以感到有压力,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向他人承认我们的真实想法和经济状况。

第三,将“份子钱”转化为真诚关心他人的一次机会。在我委身的教会中,有一位传道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当他面对家里许多亲戚去世时,他不会简单地过去塞个礼金了事,而是会花时间陪伴丧事家属,帮忙处理具体事务。他说:“金钱多少只是一个心意,但我希望他的家人能感受到我从心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在这位传道人的影响下,有很多弟兄姐妹已经用许多美好的礼物来代替礼金,比如亲手制作的糕点、精心挑选的书籍、耗时编织的围巾等等,并用心的地准备贺卡和经文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我们教会的弟兄姐妹也彼此约定,遇到喜事不用互相给钱,而是每人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加上写满祝福的卡片,这样的礼物不仅让人难忘,而且在经济上不会给双方造成负担。

回顾我对“份子钱”的思考过程,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到现在的平和应对,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需要在信仰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对待份子钱这样的习俗文化,我们既不能清高地全盘否定它的意义,也不能盲目的随波逐流。关键是要常常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出于爱心还是出于惧怕?是为了见证福音还是为了讨好他人?最终,我们追求的不是在“给”与“不给”之间机械地作出选择,而是培养一颗自由而慷慨的心:不给时不觉得亏欠,给时不觉得勉强,一切出于真诚的爱与责任。正如一位牧者所言:“基督徒的金钱观不是‘给多少’的问题,而是‘为何给’和‘如何给’的问题。”

为此,期望每位基督徒能成为更新“人情世故”的文化使者,使我们既能智慧地处理“份子钱”这样的现实问题,又能通过这些小事的见证,展现天国子民特有的自由与喜乐。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计算人情的得失,而是在各样关系中活出基督的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