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的147岁诞辰。在动荡起伏、内忧外患的清末民初,首先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孙中山揭竿而起,成为探索国家民族生存之道的先驱,掀起了跨越70年之久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史。而他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教精神,逐渐唤醒处于封建、落后、受气压的群众的自由、平等的意识。
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劳动人民深受封建阶级剥削,再加上外国列强的侵占和欺凌,使孙中山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在少年时期,太平天国主张人人平等、禁止剃发缠足的进步思想让他对满清的腐败和落后深恶痛绝。1879年,怀抱救国之志的孙中山踏上了前往美国夏威夷的轮船,那时,他年仅13岁。
在美国求学期间,他深深地受到了当地基督教的思想。入读的学校的基督教学校,他每天都可以领受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精神。老革命家冯自由评论当时孙中山“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迥然不同。”其次,当地的文明、自由、平等、尊重、互爱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建筑整齐、街道清洁,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让孙中山耳目一新,欧美等的基督化国家让他深受触动,并深深影响了孙中山接下来的改革之路。
1894年,针对中国衰弱不振的状况和当时所面临的危急局势,孙中山联络当地华侨,并得到赖何宽、李昌及宋居仁等华侨基督徒的支持,于11月24日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命各会员填写盟书:“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宣誓时,由李昌朗读誓词,孙中山和其他各人以左手置于《圣经》之上,举右手向天依次宣读。在《兴中会章程》里,确定了捐款、公举、收支、入会、少数服从多数(舍少从多)等原则,说明它已经完全脱离旧式帮会,成为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政治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随后,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