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微信

福传反思:撒种与等待

作者: 以琳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28日 09:23 |
播放

记得我刚信主不久,心里火热,见人就想讲福音。闺蜜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拐到耶稣的救恩上,表妹来家里玩,也忍不住跟她讲。可闺蜜脸上渐渐没了笑意,表妹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你别总跟我说这个”。后来试着向身边的同事、邻居开口,偶尔也向路上遇见的陌生人递张福音单张,可真正愿意停下来听的人很少。即使这样,我也从未放弃,因为书上说过,我们不过是撒种的人,叫种子生长的是那位掌管万物的主。

圣书里记载保罗见证福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雅典讲道时,有人嘲笑他“胡言乱语”;在哥林多,有人说他的讲道“没有智慧”,甚至在自己的家乡,也有人容不下他。可保罗从没因为这些就停下脚步,他知道自己是撒种的,不是收割的。就像农夫播种,不会因为今天撒下的种子明天没发芽就着急,因为他知道,种子要经历土壤的孕育、雨水的滋润,才能破土而出。

见证福音也是这样,我们急于看到“结果”,却忘了撒种本身就是祝福。有位老牧师曾说:“分享福音不是打靶,非要一扣扳机就命中;更像撒网,撒下去的时候未必知道能网住多少鱼,但只要撒了,就有机会。”我们给人讲耶稣,可能对方当时皱着眉头走开了,但那句话可能像一粒种子落在他心里,多年后在某个艰难的时刻突然发芽。就像有人年轻时听了福音没有当回事,到老了卧病在床,才想起当年那句“耶稣爱你”,心里突然亮了。这不是我们的本事大,而是种子没有死,一直在等着合适的时机。

其实,分享福音的“效果”,从来不该用“多少人信主”来衡量。耶稣在世时,讲了三年道,行过无数神迹,最后跟从他钉十字架的,除了约翰,几乎都跑光了。可谁能说祂的工作没有果效呢?正是那三年的撒种,才有了后来五旬节三千人归主。我们今天分享福音故事,可能也在做着“看不见的工作”,一句温柔的劝勉,一个活出见证的生命,甚至是在别人误解时的包容,都可能成为别人认识耶稣的契机。

刚信主时,我们容易把福音讲成“教条”,比如见面就说“你有罪,要悔改,不然下地狱”这样的话,就算这是真理,也像一根刺,容易扎到人。耶稣讲福音真理的时候,从来不是这样。祂会跟撒玛利亚妇人从打水开始家常对话,对树上的撒该说“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跟渔夫说“来跟从我,我叫你们得人如得鱼”。祂先走进人的生活,再分享生命的道。

我给闺蜜分享福音被反感,不是福音不好,或许是我忽略了她当下的处境。她可能正为工作烦恼,你却硬要她听“认罪悔改”;她可能刚经历感情的伤害,你却只说“要信靠主”。就像有人渴了,你却递给他一个馒头,不是馒头不好,只是没挠到痒处。真正的福音分享,应该先学会“倾听”,听对方心里的难处,听他对生命的困惑,再慢慢把耶稣的爱带进去。就像医生看病,总得先问清楚症状,才好开药方。

对陌生人见证福音,更需要智慧。有位弟兄曾分享,他以前在地铁里见人就递福音单张,常常被人摆手拒绝。后来他改了方式,看到有人拎着重物,先上去帮一把;看到有人哭泣,递张纸巾说句“没事吧”,等对方放松了,再自然地说“我最近遇到难处时,心里祷告就会踏实些,你要不要也试试?”这样的分享更容易让人接受。福音是“好消息”,但“好消息”从来不是强迫人听的,而是像阳光一样,自然地照进心里。

另一个误区,就是把福音当成“任务”,而不是“生命的流露”。就像有人背熟了一套“福音话术”,见谁都套用,结果说的人累,听的人也累。其实,最好的福音见证,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有位姐妹,丈夫常年卧病,她每天照顾从不抱怨,常常哼着赞美诗。邻居们看在眼里,都问她“你怎么这么有力量?”她就笑着说:“是耶稣在我心里撑着我呢。”后来,好几个邻居因为她的见证信了主。这让我想起耶稣说的“你们是世上的光”,“光”不用喊着“我在发光”,只要亮着,自然会被人看见。

我们常常担心自己“说不好”,怕讲不明白三位一体,怕解释不清救赎的道理。福音的核心从来不是复杂的教义,而是“耶稣爱你,为你死,又复活了”。就像一个孩子,不需要懂得汽车的构造,也能告诉别人“坐爸爸的车很安全”。我们只要把自己经历到的耶稣说出来就行,比如“我以前脾气很坏,信主后慢慢能控制了”“我失业时很绝望,是祷告让我熬了过来”“耶稣的爱让我不再怕孤单”。这些朴素的见证,往往比深奥的道理更有力量。

有位姐妹说向熟人讲福音反而更难,这其实很正常,因为熟人太了解我们过去的样子了。当我们突然跟他们讲“要信耶稣”,他们可能会想“你以前不也跟我们一样吗?怎么突然就变了?”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耐心。有位弟兄,妹妹一直反对他信主,觉得他“走火入魔”了。可弟兄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改变:以前爱发脾气,现在对家人温和了;以前只顾自己,现在常帮妹妹接送孩子。三年后,妹妹主动问他:“你信的这位耶稣,真有这么大本事?”这就是生命改变的见证,比千言万语都管用。

有时候,我们分享福音时遇到阻碍,不是因为对方硬心,而是因为我们太急躁。就像有人第一次听福音,我们就逼着他做决志祷告;对方提出疑问,我们就急着反驳,生怕他“偏离真理”。其实,疑问是认识真理的开始。耶稣从来不怕人提问,连门徒都问过“天国什么时候来”“为什么这个人会瞎眼”,耶稣总是耐心解答。对那些暂时不接受福音的人,我们不妨多些包容,就像耶稣对犹大,明知他会出卖自己,还是让他跟在身边三年。爱不是强迫人接受,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同时继续为他祷告。

有位名牧曾说:“讲福音不是把人拉进教会,而是把耶稣带给人;不是让他听我们的话,而是让他听见耶稣的声音。”这句话点醒了很多人。我们常常太在意“对方有没有信”,却忘了福音的本质是“分享我们所认识的耶稣”。就像你吃到一家好吃的餐馆,告诉朋友时,不会逼着他非要去,只是说“那家店的菜真不错,你有空可以试试”。福音的分享也该如此,带着温柔和谦卑,把耶稣介绍给人,至于他接不接受,交给主就好。

撒种的比喻告诉我们,有些种子落在路旁,被飞鸟吃了;有些落在石头地上,发了芽却很快枯干;有些落在荆棘里,被世俗挤住了;只有落在好土里的,才能结出果实。我们不知道谁是“好土”,所以才要遍地撒种。就像我给闺蜜、表妹、陌生人都讲过福音,虽然看似收效甚微,暂时没人接受,但至少我们没埋没这宝贵的福音。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依靠圣灵。耶稣在升天前告诉门徒:“你们要等候圣灵降临,祂要赐给你们能力,使你们作我的见证。”这里的“能力”,不是让我们口才变好,也不是让我们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让我们在被拒绝时不灰心,被嘲笑时不退缩,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时,有从上面而来的智慧。就像有人本来准备了一肚子话,见了人却突然说不出,这时候一句简单的“耶稣爱你”,可能比长篇大论更有感动人的力量,因为那是圣灵在借着我们说话。

或许有一天,我的闺蜜在经历难处时,会突然想起我当年对她说的“耶稣能担当你的重担”;那位不接受福音的表妹,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会突然想听“天堂的盼望”;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某个失眠的夜晚,会想起我递给他的那张福音单张上的话。到那时,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委屈、不解、挫败,都在主的手里变成了祝福,所有看似“无用”的撒种,都在时光里结出了果实。

所以,别因为暂时的不被接受就停下脚步,也别因为急于求成而失去耐心。像保罗那样,把福音穿在脚上,踏实地走每一步,撒下每一粒种。因为我们知道,那位叫我们撒种的主,也必负责叫种子生长。祂与我们同在,必亲自带领我们走过每一段传福音的路。正如书上所记:“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只要我们忠心撒种,就必在主的时候,看见祂所预备的丰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