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微信

特稿 | 我们究竟应当怎么看待“原生家庭”?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7月16日 09:56 |
播放

近年来,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教会中,“原生家庭”这个词都非常流行。之所以如此流行,在笔者个人看来,大概是因为无数的人们太想搞清楚“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吧?人们相信: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几乎完全是由他过去的经历和环境所决定的。而提起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环境,“家庭”当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笔者想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原生家庭”这个主题,以及作为基督徒的我们究竟应当怎么看待“原生家庭”。

可以说,“原生家庭”这个心理学热门词汇的背后承载着无数人的欢笑与泪水,只是对很多关注“原生家庭”的人来说,泪水常常多过欢笑。

世界上的人们会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原生家庭”,可是当我们透过基督教信仰的视角审视它,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简单的“完美”或“创伤”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幅充满神圣意图又深陷人性局限的复杂图景。它既可以是传递信仰的神圣祭坛,也可能成为代代相传的伤痕载体;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每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可却又无法定义我们在基督里的终极身份。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索“原生家庭”这个关乎每个人生命根基的重要话题。

一、 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原生家庭”究竟指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和清晰地进行探讨。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一个人出生并成长的家庭,通常情况下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家庭长辈等。这是一个人生命早期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性格、行为模式、情感反应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原生家庭的结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但不限于:
1. 情感支持: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关心影响孩子的情感健康。
2. 行为习惯:家庭中形成的行为模式(比如沟通方式、解决冲突的方法等)会影响孩子如何与他人互动。
3. 价值观和信仰:父母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往往成为孩子理解世界的框架。
4. 心理健康:家庭中的压力、冲突或忽视等负面因素可能导致个体的情感创伤或心理问题。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并不是某一名单一的学者创造的,而是随着家庭治疗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逐渐被认识并被广泛使用的。“原生家庭”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特别是在家庭治疗领域:
1. 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家庭治疗的重要先驱之一,强调家庭系统对个体的影响。她在其治疗方法中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
2. 默里·鲍恩(Murray Bowen)是家庭治疗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发展了“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原生家庭的情感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模式对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长期影响。鲍恩的“自我分化”理论表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从原生家庭中逐渐分离,才能建立成熟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些理论家为原生家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单一提出者,而是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专家逐步完善并深入发展直到如今的。

简而言之,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并成长的家庭,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在社会学上,与“原生家庭”相对的概念并非“非原生家庭”,而是“新生家庭”,即一对男女结婚以后组建的新家庭。

二、神圣蓝图:上帝对家庭的神圣旨意

家庭是上帝亲手设计的属灵摇篮。在基督教教义中,家庭是上帝所设立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它不仅是人类的起点,也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

从创世记开始,圣书就清楚地表明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上帝计划中的角色。在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了人类,并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这表明家庭的最初目的是生育后代、延续生命,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履行管理和治理的职责。

生育和繁衍:上帝通过亚当和夏娃的婚姻设立了家庭,家庭成为了人类得以延续后代的基本单位。
治理和管理: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也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管理的一部分。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在上帝的旨意中行事,为上帝的荣耀而生活。

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单位,它也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重要祝福之一。上帝在创世记中创立了婚姻,明确表示婚姻和家庭是他对人类的祝福:“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里,婚姻的定义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结合,也是家庭的起点。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之一是让夫妻彼此扶持、相爱,并共同承载上帝赋予的责任。

在基督教信仰中,婚姻和家庭不仅是夫妻二人生理上的结合,还是情感和灵魂上的联合。上帝通过夫妻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他对教会的爱:“丈夫要爱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这段经文强调了婚姻中的爱应该是一种无私、牺牲的爱,正如基督为教会所做的牺牲。夫妻之间的相爱是基督对教会的爱的象征。

同样,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爱和责任:“父亲,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上帝在这里提醒父母以爱和耐心养育子女,而不是过度严厉或忽视孩子的感受。家庭中的爱和关系是反映上帝爱的一个重要领域。

父母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也是上帝的代言人,承担着“养育、管教、教诲”的责任。圣书中提到,“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家庭被赋予了引导和塑造人生的使命,尤其在孩童早期的心灵和情感发育阶段,家庭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家庭或者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孩提时代。成年后的我们,常常也在无形中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成为自己生活方式、选择伴侣、处理关系等许多方面的反映。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家庭不仅仅是在今生生活中的一个社会单位,它更具有永恒的意义。在启示录中,教会被描述为上帝的“新耶路撒冷”,而这座城的组成是所有得救的信徒。这表明,家庭不仅是地上的生活,也与上帝的永恒国度有着深刻的联系。

“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要与人同住;他们要做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这是上帝最终的家庭计划——所有信徒都将在新天新地中与上帝同住,成为祂的子民。家庭不仅是地上的短暂单位,也指向了一个永恒的属灵家庭——上帝的国度。

三、 破碎现实:原生家庭在罪影响下的局限与伤痕

上帝固然对家庭或者说原生家庭有着非常美好的计划和旨意,然而现实是人类堕落了,而且是全方位的堕落,包括家庭方面也是如此。

因此,圣书毫不避讳地呈现了许多家庭堕落的真实图景,比如以扫和雅各两兄弟。其实这个家庭原本是信心的家庭,与上帝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是因为父母的偏心而埋下了兄弟相争的祸根:“以撒爱哥哥以扫,利百加爱弟弟雅各”这种教养的不一致或者说偏向的爱导致了亲兄弟之间的关系破裂,甚至发展到雅各欺骗父亲、利百加唆使儿子犯罪的境地。更加可悲的是,这个家庭虽知道上帝的预言(“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但却并没有将上帝的旨意放在他们的家庭计划中,最终父亲以撒用人意默许雅各得到了长子继承权,母亲利百加则以自己的手段代替上帝的作为。

以扫和雅各两兄弟的故事只是圣书和现实社会里很多个原生家庭悲剧的一个代表或者说剪影罢了。

原生家庭的伤痕常常会被“正常家庭”的表象掩盖。很多人表面看上去非常正常,然而或许只有他/她自己或者身边非常亲近的人才会知道在他/她心里隐藏了多么多的问题。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回忆了自己幼时因病被父亲送医而留下的心理阴影。当她向已经年迈的父亲提及此事时,这位堪称为中国教育保留了火种的伟大知识分子惊讶地说:“那时我把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都拿去给你看病了......谁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就有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梵高的故事因着他传奇画家的身份更为人所知。梵高的全名是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他是一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被誉为西方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尽管他在世时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但如今他的作品已成为全球知名的艺术瑰宝。梵高的画风充满情感,色彩鲜艳,笔触粗犷,深刻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孤独。当时的梵高早已经长大,但是他里面却一直住着一个长不大的梵高——他毕生渴望能够获得母亲的爱。原来,梵高的母亲因怀念早逝的长子(梵高的哥哥)而情感封闭,甚至将次子(梵高)与长子命名为同一个名字“文森特·梵高”。梵高的艺术成就与最终自杀,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根源于他的童年时期“不被母亲所爱”的严重创伤。

笔者自己也曾经有过被原生家庭严重伤害的经历。在笔者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带着笔者走亲戚。走亲戚的路上常常会遇到熟人,很多人就会夸孩子,比如“你家孩子怎么这么可爱”等等。原本这样的夸奖听着也就是了,别人也只是随口说一说罢了,不必太过认真。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儒家自谦文化深入骨子里的缘故,有一次母亲居然说:“哪有?(孩子)长着一张驴脸。”听闻此话以后,当时年纪非常稚嫩的笔者什么都没有说,全程保持了沉默。但是这个沉默对笔者自己来说却实在震耳欲聋,开始不断怀疑自己——我真的长了一张驴脸吗?我难道这么丑吗?请原谅当时的笔者实在太年轻,十一二岁也正是开始生发爱美之心的年纪,实在分不清母亲如此回答究竟是一种自谦还是实话。这样的经历在笔者心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阴影和梦魇,折磨笔者多年时间。

四、福音之光:在基督里超越原生家庭的终极之道

1. 约瑟的生命范式:从受害者到和好者

创世记当中约瑟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突破原生家庭遗传咒诅的榜样和明灯。他的人生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彩衣(父爱)、血衣(出卖)、囚衣(冤屈)、细麻衣(尊荣)的生命转化。当最终他见到曾出卖他的哥哥们时,约瑟作了非常著名的宣告:“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这一宣告揭示了基督教信仰对原生家庭最深刻的颠覆——人的伤害即便再严重也丝毫无法禁锢上帝的主权。

可以说,约瑟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很不好的原生家庭里面,他的十个哥哥们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想要杀掉作为弟弟的约瑟。最终虽然没有杀掉,但是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哥哥们化身人贩子把约瑟亲手给卖掉了。约瑟之所以能够超越这些极其严重的伤害,正是因为他看清了上帝在破碎家庭中依然掌权的永恒视角。

2. 承认伤痛,带到耶稣面前(诚实面对)

在面对伤害尤其是家庭带来的伤害时,很多基督徒有时会有“必须立刻原谅”“不能抱怨父母”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读圣书,就会发现耶稣从来都没有要求我们否定痛苦,甚至祂自己也在客西马尼园里面哭泣着向上帝也就是祂的父亲祷告。因此,我们需要并且必须允许我们在上帝面前诚实地表达情感:愤怒、悲伤、委屈、困惑、被遗弃感......这些都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情绪带到十字架下,像诗篇的作者一样向上帝倾心吐意。上帝能承受也愿意承受我们的一切真实感受。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需要学会区分事实与责任: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他们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我们的价值受损或错误。我们并不是什么“坏孩子”,才招致如此对待。在耶稣基督里面,我们的价值是上帝所亲自赋予的,我们是祂眼中的珍宝,不以我们父母的态度为转移。在上帝面前,我们可以向祂倾心吐意,更可以把我们里面一切的伤痛都倾诉给祂。在上帝面前,我们大可以放心,完全不必担心我们的用词是否属灵,我们只管诚实地告诉上帝:“主啊,这件事让我感到......”“我至今仍然因为......而痛苦”,祂在倾听,祂必倾听。

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决不是我们命运的终审判决,而是蒙救赎的起点。那位在雅各井边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主耶稣,看透了她背后五场失败婚姻所造成的深刻的伤痕;那位在十字架上流血为罪人代求的主,理解我们每一个深夜中的哭泣。祂用伟大的复活宣告:即便是最深、最重的家庭裂痕,也可以在基督里面得到彻底愈合。

3. 在耶稣基督里面重塑身份认同(根基转换)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在基督里”的深刻意义,这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核心身份不再是“那个受伤的孩子”“不被爱的儿女”,而是上帝所爱的儿女、基督的宝血所赎回的、圣灵内住的殿、上帝手中的工作。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即便我们的父母和家人非常爱我们,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家族传承、时代处境等等,他们会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犯很多错误,会对我们造成这样的、那样的伤害,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耶稣基督里面却完全不是这样——人会犯错,上帝却永远不会。上帝不会误会我们,上帝也不会伤害我们。在上帝面前,我们大可以放心。

结语

如今,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教会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都有烂大街之势。我们反对“原生家庭”概念的滥用,并非否认家庭对我们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拒绝宿命论。在现实生活中,笔者见过太多的人滥用原生家庭的概念了。在了解到“原生家庭”以后,他们如获至宝,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和坎坷都推给了原生家庭,仿佛他们的原生家庭罪大恶极,唯有他们纯洁地如同白莲花一般。我们承认,“原生家庭”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事情,但是无论如何,“原生家庭”都掌控不了我们的人生。

苦难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同样地,苦难也不至于让我们沮丧。即便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多问题,可是那又如何?约瑟的原生家庭可谓问题重重,但是并没有妨碍他最后成为了埃及地的宰相。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决定权不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却不能决定我们。可以这样说,原生家庭至多只是标注了我们人生起点的坐标,而过程和终点却始终由爱我们的上帝掌控。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